抗洪治水小常识(洪水知识小常识)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时候在抗洪方面,都有哪些完善的防洪技术和设置呢?
  • 2、跪求抗洪注意事项
  • 3、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方法至今行之有效,他们的智慧不容小觑
  • 4、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
  • 5、抗洪救灾小知识有哪些

古时候在抗洪方面,都有哪些完善的防洪技术和设置呢?

洪水,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频繁,也很普遍的自然灾害,以我国为例,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因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位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我国幅员辽阔,水网密布,拥有着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等七大水系,而因这七大水系多数都分布在南方,所以每年每到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都会降下暴雨,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每年夏季的这场大暴雨,往往会造成多地江河水位猛涨,山洪暴发,继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被淹没,百姓财产受损。洪水一旦泛滥成灾,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农业、民生等领域都会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因此,正因洪水会给我国的农业、经济等带来致命性的伤害,所以我国历代都很重视抗洪工作。直至今日,现代的抗洪方法,主要是以泄量、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等为主,利用这些方法来减轻洪水所带来的灾害。

而虽说古今防汛抗洪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古人所采取的一些抗洪措施,却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人赞赏的地方。

古代的抗洪措施,主要集中在防洪、抗洪两个方面。

首先是防洪。

古人预防洪水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建防洪堤,利用这个堤坝来阻挡洪水对于国家农业与经济的破坏。比如,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预防洪水的侵袭,清廷就曾拨下巨款修筑了一条东起长江口金山卫,西至杭州,经钱塘、仁和、海宁、海盐、平湖、金山等六县的长达150多公里的海堤。为了能够抵挡高强度的洪水的袭击,清廷在这条海堤可是下足了本钱,该堤的堤身均以整块大石条砌成,或长六尺,宽厚二尺;或长五尺,宽厚一尺六。其高度,最高的有20层,最低的也有5层。

同时,该海堤的后方,清廷还专门挖了一条宽2丈左右的“备堤河”,以此来对洪水起消纳防范作用。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清廷还在备堤河的内侧修建了一条高度为四尺到一丈二尺左右的“内土备堤”,其高度根据所在地的地势高低来决定,地势越低,备堤高度越高。可以说,这条海堤工程的设计是十分精妙的,其三重防护设计,可以很好的预防洪水对于农田、农作物的伤害。

其次,古人除了修建防洪堤来预防洪水的袭扰,还在洪水到来前的监测与预警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为了能在洪水到来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合理的抗洪安排,比如转移民众和财产,在洪水即将到来的地方,或建防洪堤,或开凿泄洪通道等,古人是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测预警设施。

白鹤梁

首先,为提前知晓此地是否会发生洪水灾害,历代都十分重视对于水文状况的监测,为了准确的得知各地重要河流的水文状况,他们会在各河流的要处建造可以监测水文情况的水文站。比如始建于唐代,有着“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它就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水文站。

白鹤梁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因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江边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当时因“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到3米,常年被淹没在水中的,只有在长江进入枯水期的时候,才会露出水面。所以,当时古人就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到了唐代,为了更加准确的得知长江的枯水水位,唐廷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刻“石鱼”来作为水文标记。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水位标记,它记录下了自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长江枯水记录。此后,这种方法被历代朝廷所沿用。

至宋代,经过百年的发展,朝廷水文监测设施变得更加完善,技术手段也更加先进。此时,除了沿用唐代“刻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水文情况,宋廷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位观测制度。比如,当时宋廷为监测太湖流域的水文情况,就于宣和二年(1120年)在吴江县长桥垂虹亭旁立起了“水则碑”(古代的水尺),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其中“左水则碑”用于记录历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用于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当时,宋廷就是根据立于吴江的水则碑,来判断太湖流域附近的是否会发生特大洪水。“水则碑”碑文书:“一则,水在此高低田俱无恙;二则,水在此极低田淹;三则,水在此稍低田淹;四则,水在此下中田淹;五则,水在此上中田淹;六则,水在此稍高田淹;七则,水在此极高田俱淹。”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

当水位还是处于一划处时,无论高田低田都不会有受灾的威胁;快到两划时,极低田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三划时,低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四划时,下中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五划时,上中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六划时,高田就有受灾的危险;快到七划时,极高的田地就会有受灾的威胁。如若有一年洪水位特别高,都超出七划,则就会在水则碑刻上:“该年水至此”。

此后,宋廷就会根据江河水在水则碑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抗洪准备,快要到哪个刻度,就进行哪方面的预防。

其次,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洪水监测系统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预警系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知晓洪水即将到来的情况。对于这点,只能说古人真的很聪明,虽然他们的科技很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快速的获得各地的汛情信息。

古代的洪水预报方法,要远比我们想的要多。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报汛制度”。自秦朝开始,朝廷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汛期,要定时向中央朝廷汇报所辖地区的水量变化,《秦律·田律》载:“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即在庄稼生长期时,地方官就要定时向朝廷汇报所辖地区的河流水文变化。至宋代,随着“报汛制度”趋于完备,此时朝廷规定在整个汛期,地方主官必须坚守岗位,需随时报汛。而位于黄河、汴河等河流两岸的地方主官,更需兼任本地的“河堤使”,需常驻防洪堤,一旦有变,就需立刻向朝廷汇报。如若发生汛情,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而在此前,地方官员却没有上报中央朝廷的,则该官员最高会被判处死刑。

而为了让地方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汛情告知中央政府,历代都会在各地设置报汛驿站,由此发出的信息,被称为“水报”,“水报”的重要性与战时的“兵报”一般无二,一旦发出,各地需全力配合,不得有半点的懈怠,刻意阻拦者将被严惩。

至于“水报”的投递方式,则根据汛情的发展情况,及所处的位置来进行决定。首先,如若汛情不是很紧急,强度不是很大,则会利用“羊报”来进行汛期的传递。所谓“羊报”,就是由送信人乘着充气羊皮筏,顺流而下,然后在途中将刻有水位信息的水签,扔到河中。之后,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就会在缓流处收集这种水签,就这样一段一段的直至传到京师中。此外,在传至京师途中,各地在接到这个水签后,其地方官也可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其次,如若汛期很紧急,随时会造成更大危害时,则就会利用“马报”来进行汛情的传递。所谓“马报”,就是送信人乘快马报汛,当时为了让汛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中央朝廷所知,朝廷就在沿河县份备足能日行百里的良马,方便送信人的骑乘。此后,一旦出现河水陡涨,送信人就会骑着快马,带着写有水文信息的黄绢急送京师,中间不会停歇,一到驿站,换个送信人就继续走,站站相传,直至京师。同时,送信途中,送信人还会通知下游地区的官府,让他们加紧加固堤防、疏散人口。

潘季驯

最后,为了确保在汛情到来之时,各地官员能够全心全意对待,及做好防洪的准备,历代朝廷都将官员防洪不力,及不及时维修堤防的惩处措施纳入到律法之中。

如唐代《唐律疏议》定:“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以故杀伤人者,减斗杀伤罪三等。即水雨过常,非人力所防者,勿论。其津济之处,应造桥、航及应置船、筏,而不造置及擅移桥济者杖七十,停废行人者杖一百”。

再如金代《河防令》定:在“六月初至八月终”期间,沿河府县官员必须轮流在沿河驻守,一旦有河水上涨的情况,就需立刻上报,不得延误,违者严惩。同时,为防止出现地方官员防洪不力,致使百姓遭殃的情况,金廷每年都会在汛期前,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继而督促沿河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此后,回京的巡防官员需将巡视的情况如实上报中央朝廷,之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其次是抗洪。

中国关于抗洪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西周时,人们就知道利用修防洪堤、开凿泄洪通道、分流江河水等方法来减轻洪水带来的灾害。

简单的说,我国古代的抗洪措施,主要采用疏浚与封堵这两种方法。

大禹治水

首先,是疏浚。在“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中,大禹成功治理洪水,其采用的方法就是疏浚。当时,黄河泛滥,中原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水灾害,是民不聊生,而就在这时,禹临危受命,承担起来治理洪水的重责。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采用“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或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可以快速通过;或开凿新的河道,将洪水从中原地区引入大海。最终在大禹的治理下,洪水问题被成功解决。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疏浚的方法主要有二种:其一就是在洪水聚集之处,开挖出一条新的河道,将洪水引往非农田、人员聚集的地方。其二就是浚深、加宽和清理现有河道,让河道变得更宽,更深,继而减轻防洪堤的压力,同时让洪水可以加快通过,避免出现决堤。

跪求抗洪注意事项

在抗洪抢险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落实防守岗位责任制。明确哪个堤段、河段由哪个县(区)、乡和哪位行政首长负责;由哪个乡村的多少名抢险队员防守,由谁带队、谁作技术指导;水位(或流量)达到多少就要上堤昼夜防守。

(二)落实抗洪抢险预案。提出本段可能发生什么险情,用什么方法抢护,由谁作现场指挥,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器材、物料,这些东西存放在哪里,怎么运到堤上,在多长的时间内可以投入抢险等。

(三)备足抢险器材物料。提前把土工布缝合成排体和长枕;把铅丝编成铅丝笼网片;把尼龙绳结成能装几十个土袋的大网兜(买海港装货船用的小网兜也可以);必要时焊一些三角形四面体的钢筋笼,以备装块石抛投护根。其他常用的土沙石料、苇料秸料,编织袋、草袋、麻袋、铅丝、麻绳、尼龙绳,锹、镐、斧、锯、克丝钳等各类工具物料;电话、对讲机、手机、电台等通信器材;雨衣、雨鞋、救生衣、救生圈等防雨和救生设备;卡车、推土机、吊车等抢险及运输车辆机具。备好电线、灯泡、探照灯、应急灯、柴油发电机及手电等照明设备,以备夜间抢险照明。

(四)组织好抢险队伍。按民兵预备役建制组织防汛常备队、预备队、抢险队;在沿河各乡村请过去抢过险、堵过口的老河工、老村干部出来当技术指导;进行抢险技术培训,讲解各类险情发生的原因及抢护方法,进行必要的实战演练;做到官兵相识、责任段明确,遇有险情时能够拉得出,上得去,顶得住。同时要主动与省市专业机动抢险队联系,请他们前来助阵或指导;向当地驻军及武警部队汇报情况,必要时请子弟兵协助抗洪抢险。27集团军的钢木土石组合坝抢险堵口队伍,成功地抢堵了长江干堤九江段决口和滹沱河泛区南堤饶阳段决口,必要时,经省防汛指挥部批准,可请这支过硬的队伍参加重要堤段和水库的抢险工作。

(五)一定要注意安全。抢险一定要分析出险原因,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物资充足,人员精干;及时抢护,一气呵成;保证质量,注意安全。抢险完成后要留人观察,昼夜监视;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准备物料,便于再抢。在抢堵临河进水口时,要选用熟悉水性的人,或穿好救生衣、带好救生圈,备好绳索、梯子等便于上下堤坡和潜入水下的物品。将要崩裂、滑塌的坝坡、堤岸和决口断堤,非抢险人员不准接近;不经适当处理,不准在其上部、下部观察或工作,以免出现人身事故。没有十分把握的,不要在水中用云梯打桩,可改用机械打桩或其它抢险方法。抢险现场一定要精心安排,有条不紊,一切行动听指挥,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抢护;切忌七嘴八舌,慌乱拥挤和忽视安全的现象发生。

最后谨记:安全第一!!!一是对自己负责,二是不给团队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方法至今行之有效,他们的智慧不容小觑

河南郑州水灾事件,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再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团结,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此次的暴雨,也确实给郑州和其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关于抗击洪灾,我们也并不陌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大禹治水”。那古人是如何防汛抗洪的呢?爆史君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自古以来,洪灾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可以说是人类的心腹大患。 所以古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对降雨量的检测,并设有专门的水利部门。 如司空、都水监、水部郎中、河道总督等,都是主管水利的官员。 同时,古人采取了严密的防汛措施。

首先,建立先进的报汛制度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便规定:“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 意思就是说,在庄稼生长期间下雨,要及时汇报降雨量的多少。 秦朝之后,有的朝代要求地方政府从立春开始便报汛,直至立秋。 如《后汉书·礼仪志·请雨》就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而在防汛期间,主管水利的官员要求全部亲临一线指挥,如有突发情况,需立即上报朝廷。若因官员的失误导致灾情变得严重,失职官员最高可能会被判死刑。

为了让地方政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灾情,历朝历代都会在地方设置报汛驿站。从报汛驿站发出的奏报,被称为“水报”。 根据汛情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报汛方式。如古代兰州传递险情,通常使用“羊报”。

所谓的“羊报”,就是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 据史料记载,甘肃皋兰县城西曾设有水位观测标志,一旦出现险情,当地政府就会派剽悍壮实、水性高强的水卒,带上浸过油的羊皮袋,沿着黄河急流迅速投掷水签。黄河周边的官府会派专人在河里打捞水签,按照水签提示的洪峰高度,命河工提前加固堤防,防范于未然。由于这项工作九死一生,难度系数极高,所以水卒在完成工作后会得到很大一笔赏金。

如果汛情比较紧急,一些地方政府会发“马报”。 马报是指地方衙门派人乘快马报汛,明清时又称“六百里飞马”,仅次于古代报告军情的八百里加急。 为了不耽误水报的传递,古代地方政府会在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一路上换马不换人。如果水报使过于劳累,将会由新人接替传递,直到将马报传递到京师。

除了比较常见的“羊报”和“马报”外,还有“步报”和“狗报”。 “步报”自然就是指人靠着双腿去报汛,但仅限于离国都较近的郡县。如秦国就曾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轻足”就是指走得快的人。而“狗报”则是指通过特训的狗代替人来传递情报,经过特训的狗,传递情报的速度并不比人慢多少。

当然,这些报汛方式通常都是对公。 在对私预警方面,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悬旗、挂灯、敲锣打鼓等方式提醒下游百姓,让他们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其次,建立水文观测站

上文也提到,地方政府发“羊报”,是因为检测到了险情。而他们检测的地方便是水文站。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水文站便是长江三峡库区上游的白鹤梁,它也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的梁脊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仅高2-3米,常年没在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最低时露出水面。古人便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预估长江枯水水位。 唐朝时,古人创立了白鹤梁题刻,并以“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白鹤梁水文站记录了自公元764年后,断续72个年份的长江枯水记录。

宋朝时期,除了沿用之前“刻石记事”监测水文的方法,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位观测制度。 比如位于吴江县长桥垂虹亭旁的“水则碑”,就可以记录水位。 左水则碑可以记录历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可以记录一年中每个月的最高水位。

而兰州地区则在今天黄河铁桥两侧各树立两根铁柱,号称“将军”。然后用刀在“将军”上凿出一定的刻度,用来测定水位。“将军”的水位高一寸,河南的水头就高一丈,就需要派出“羊报”报警了。

最后,建立堤坝分洪和泄洪

中国人与水患打了几千年的交道,从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大禹改堵为疏,规划水道,将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这才治理了水患。所以兴修水利工程非常重要。 而无论是都江堰还是郑国渠,抑或是它(tuō)山堰、灵渠,都为分水、引水和泄洪起到巨大作用。

面对洪水,主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防,二是治。在洪灾发生后,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减少损失。 每当这时候,古代统治者都要求责任到人。除了需要地方官员和水利部门的官员亲临一线指挥救灾外,还要求他们如实汇报灾情。 如有瞒报、漏报、谎报等行为,将会从重处罚。如韩愈在潮州担任刺史期间,因天降暴雨,潮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韩愈便亲自冒雨出城勘察灾情,随后带领百姓在城北建起防洪堤。

而暴雨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古代统治者也非常重视。 他们通常会在灾区开仓赈灾,安抚百姓,减免租税,帮百姓重建家园。 如在明洪武十七年,黄河开封段东月堤决口,大面积受灾,朱元璋便派官员抵达前线指挥,同时免除来年的赋税。当然,也不是所有官员都尽职尽责,有些地方官在大灾大难来临时视而不见,也造成了很多无辜百姓的伤亡。对于这种官员,通常都会被“秋后算账”。时至今日,古人防汛抗洪的很多手段仍行之有效,可见古人有多聪明。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在生活当中和,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危险和灾难什么时候来临,因此我们要学习一些自救的安全知识,以备万一,下面我整理了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1

1、避难所

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

2、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

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

4、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

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

5、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

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2

发生洪灾的自救常识

1、沿河居住或洪水多发区内的居民,平时应尽可能多的了解洪水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

2、汛期,多听多看天气预报,留心、注意险情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3、要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设定紧急情况下躲险避险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4、一旦发现情况危急,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转移到安全处。

5、防汛主管部门统一调度时,要服从指令,不得擅自个人行动。

6、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7、被洪水围困时,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遇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框架结构的住宅楼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

如遭遇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岸边、干坎或木、土结构的住房时,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的;

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情况危急时,可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洪水来临时自救措施

1、如时间充裕,应该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当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的地方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2、在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足球、篮球、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质地好的.木质家具等作为临时救生品,做水上转移。

3、地势低洼的住宅区、商业区可用沙袋、草包、档板等堵在门口等进水处,做好围堵的措施,一旦房屋进水,立即切断电源及气源。

落水自救措施

1、万一掉进水里,不要慌张,尽量让身体漂浮在水面,头部浮出水面,大声呼救。

2、踩水助游,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

3、如不会游泳,面朝上,头向后仰,双脚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击水面,让嘴露出水面,呼出气后立刻使劲吸气。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5、当车内进水,车门打不开时,不要砸前挡风玻璃,应该击打车窗玻璃四角,因为前挡风玻璃夹胶,即便打碎,也有一层胶把碎玻璃粘贴在一起,不易逃生。如果车窗打不碎,就静静等待车子进水。当车内的水深度接近头部时,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因为,当车内外水压接近时,车门容易被打开。

其他注意事项

1、远离电线杆、高压线塔,避免发生触电,危及生命。

2、注意暴雨引发的其他灾害情况,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3、时刻关注当地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洪水信息。保持与外地通讯联系,选择最佳撤离路线。

4、准备一些必要的食品和应急物品。如:医药、取火物品、保暖衣物、饮用水等。

5、洪涝灾害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抗洪自救的安全知识3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水灾如何自救逃生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可用麻袋、草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及烧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帜、鲜艳的床单)、划桨等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可力、糖、甜糕点等,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在离开住处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财产随水漂流掉。

抗洪救灾小知识有哪些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往往分布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抗洪救灾小知识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抗洪救灾小知识

溃口:在河水浸泡和动水压力、静水压力作用下,堤身或堤基发生开裂、滑塌。

崩岸:是指由土石组成的河岸、湖岸因受水流冲刷,在重力作用下土石失去稳定,沿河岸、湖岸的岸坡产生崩落、崩塌的现象。

管涌:也叫翻砂鼓水。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水流从河岸沿着堤基土壤空隙流向下游,因其受到周壁的限制,冲破了黏性土覆盖层,将下面的粉砂、细砂带出来,发生冒水涌砂现象。多发生在背河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

漏洞:漏洞是指贯穿堤身或堤基的水流通道。堤防土 出国 留学 网质多砂,抗冲击能力不强,漏洞迅速扩展极易造成决口。发现漏洞后,必须尽快查出进水口,迅速抢堵。

滑坡:又称脱坡,是水流淘刷、内部渗水作用或顶部压载造成的。堤防滑坡后堤身断面变窄,水流渗径变短,会诱发其他险情。

散浸:也叫“渗水”“散渗”,俗称“堤防冒汗”。洪水偎堤后,背河堤坡或堤脚附近出现表土潮湿、发软、有水流渗出或有积水的现象。

陷坑:又称“跌窝”“塌坑”,是指在洪水期或大雨时,堤防土体浸水后湿软塌落,堤身发生的局部塌陷。

冲塌:洪水偎堤淘刷堤脚,造成堤坡失稳后发生坍塌。

裂缝:即堤防开裂,常是其他险情的预兆,危害较大的有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什么是警戒水位?

河流、湖泊随着水位逐步升高,重要堤防可能发生险情,需要加强防守的水位。游荡型河道,由于河势摆,在警戒水位以下也可能发生塌岸等较大险情。大江大河堤防保护区的警戒水位多取定在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段开始漫滩偎堤的水位。当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河段或区域开始进入防汛戒备状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防守岗位、抢险备料和加强巡堤查险等工作。

穿堤涵闸视情况停止使用。该水位主要是防汛部门根据长期防汛实践 经验 和堤防等工程出险基本规律分析确定的。中国大江大河及湖泊是以水文(水位)控制站作为河段或区域的代表,拟定警戒水位,经上级部门核定颁布下达。

中国在沿海一些港区或重要地区也设定警戒水位,是相当于当地防御水位较低的防潮工程的高程。潮位超过警戒水平,则有局部地区受淹。该水位由潮位站与当地防汛部门根据保护区的地面高程、该地区的重要性以及防御能力共同商定,经上级部门核定颁布下达。

我们被水围困怎样求救?

被水围困时,有通讯条件的,可立即利用通讯工具向所在乡镇政府和县防汛部门 报告 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主动采取自救 措施 。

我们怎样求助被困人群?

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传递求救信息,报告所在乡镇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还要仔细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另外在防汛救灾的同时,协助保护防汛设施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如果发现有偷盗或破坏防汛监控设施,破坏河道沟渠,往里面倾倒垃圾渣土,向窨井或下水道里倾倒污物,擅自拆卸或肆意损坏防汛设备、器械,擅自填理、棚盖占用河道的人和事,或因自然力的影响而造成的河岸坍塌、河道堵塞、防汛设备设施的自然损坏,应及时向县防汛部门报告,使之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尽快的修复。

抗洪救灾小知识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防汛抗洪安全小常识

★ 防汛抗洪自救小常识

★ 暴雨防汛抗洪常识有哪些

★ 中小学防洪防汛基本知识

★ 洪灾逃生自救常识水灾自救逃生方法

★ 发生洪水时如何自救逃生方法介绍大全

★ 洪涝发生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 2021暴雨洪灾应急预案知识

★ 抗灾防灾的安全演讲稿

★ 中小学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普及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