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生活小知识(用文言文写日常生活)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文言文的知识点
  • 2、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哪些?
  • 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相关知识
  • 4、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 5、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关于文言文的知识点

常见文言文词汇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常见文言文词汇知识点梳理,让我们及孩子学习、阅读文言文不再难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注:此处作实词)

(二)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有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文言文内容解释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相关知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如果你想要学好文言文,最基础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这些一定要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文言文,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二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下一页更多精彩“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 短语 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 通“又”, 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7、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8、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 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 面相 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