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怪兽比达生活小知识(深海怪兽 比达)

本文目录一览:

  • 1、史前深海怪兽真的存在吗?
  • 2、世界十大深海怪物
  • 3、在深海底下,到底会遇到多少“怪物”呢?
  • 4、急需十条关于海洋的小知识
  • 5、深海怪兽

史前深海怪兽真的存在吗?

科幻电影中铸造了众多怪兽形象,深海中的怪兽无非是鲨鱼或者巨型章鱼,它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要说它们真实存在恐怕不会有太多人相信。日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芒特霍尤克学院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他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研究发现,传说中的海怪可能真的存在,这种海怪可能是跟章鱼相近的物种,体型庞大犹如一辆公共汽车,并且长有8只触角。其实马克博士没有亲眼发现这样的物种或者化石,他的证据来自于当时巨型海洋爬行动物鱼龙的化石,马克发现鱼龙的脖子上有明显的伤口,显然是被捕捉留下的痕迹。马克表示:“我在鱼龙脖子的位置发现被捕捉的痕迹,而且这些痕迹成吸盘状,这应该可以证明它被某种长有吸盘的动物拖到深水里,从而被淹死或者窒息而死,捕捉它的生物应该与我们此前印象中的海妖十分相像。”他分别对内华达州的州立公园里的九个鱼龙化石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化石上有不同程度的伤口。有生物学家分析,这个海妖可能长有与海豚相近似的头,唇还有牙齿,有可能还含有毒液。面对猜测马克博士则解释说:“我知道宣布这件事后会出现争议,但现在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这可能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由于这些鱼龙的化石并不一样,马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化石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可能是它们的死亡方法不一样,有的化石上并看不到伤口。发现它们的地方原来可能是怪兽的巢穴,或者是垃圾场,这个海妖把吃完的东西扔在那里。这个方法同现代的章鱼有些类似,只不过它更加古老体型更大,就想科幻小说里的怪物一样。”马克的发现同样得到了质疑,怀疑者质疑这些化石都是间接证据,并没有透露存在海妖是事实。甚至有科学家说那只不过是一推骨头而言,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对此马克仅仅表示:“我们还会有更有利的证据。”

世界十大深海怪物

杆菊石

杆菊石(Baculites),这种白垩纪晚期的属只有壳上最最早期的部分保持盘卷,以后长出的部分成为笔直的杆。杆菊石在一处地方会大量存在,常常没有 其它种的存在, 它能够长至1米。目:菊石亚目;科:杆菊石科:俗名:菊石;时代:白垩纪晚期;分布:全世界。 研究 这种笔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无定论:有的古雅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触须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则认为它们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Bananogmius鱼

Bananogmius鱼,具有扁平下颚和盘状颚骨,帮助它们咬碎其最喜欢的猎物——蛤和软体动物。

Caproberyx鱼

Caproberyx鱼,史前神秘的深海动物。化石表明,它们在白垩纪期间出没于欧洲和非洲海域。

矛齿鱼

在6000万年前的海洋中,恐龙时代很常见的壳体巨大的菊石消失了。许多像蛤蜊一样的软体动物和海胆替代了它们的位置。1.5米长的银鲛和其他鲨鱼也很常见。恐龙绝灭前后,新一轮的鱼类进化产生了现代的硬骨鱼类。鲑鱼和大马哈鱼就是从那个时代存活下来的幸存者。矛齿鱼没有存活下来。它是17.5厘米长、像大马哈鱼一样的鱼类,有巨大的牙齿,咬合后像一个捕捉器。高背鳍鱼是金鱼和鲤科鱼类的淡水祖先,体长可达20厘米。从其耳朵中细小的骨片判断,高背鳍鱼具有良好的听觉。始鲆是最早的像今天的比目鱼一样扁平的鱼类之一。它在海底摄食,可长到10厘米长。

这一时期,南美大陆和南极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被水隔开。在孤立的状态下,这些南方大陆发展了许多奇怪的动物。首先出现的动物中有犰狳类和它们的近亲。它们后来进化到河马那么大。

长头龙

长头龙因头长而得名,迄今所发现的最长的长头龙头骨有2.7米长。长头龙体长可达10米,身体质量可达10吨。它有4个大大的鳍、强壮的颌、巨大的头和短而尖的尾巴,吻部又长又尖,嘴里长满利齿。在1.1亿~9800万年以前,长头龙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时,长头龙靠尾巴左右摆动以推动身体前进,四肢则用来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长头龙是一种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在分类上并不属于恐龙,但是由于和恐龙一起生存于中生代,因此在一般介绍恐龙的资料中也多有提到。它的标本届收藏在美利坚合众国卡耐基博物馆(carnegie museum)长头龙长达9米,身体长度比大约是1/3。它有4阔鳍,带强壮的颌和巨大的头和短而尖的尾巴。最长的头骨长达2.7米。这比暴龙的头骨还粗大,长头龙的吻部又长又尖,嘴里长满利齿。这样的脑袋必是鱼类和鱿鱼们的噩梦。可见长头龙是当时海中的霸王。长头龙的生殖应该和海龟很相像——在岸边的沙地挖一个巢穴生了蛋。在水中游泳时,长头龙靠尾巴左右摆动以推动身体前进,四肢则用来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一直以来,在海洋中兴风作浪、吞噬船只的庞然怪兽不断在影片、小说以及传言里,但事实上,没有人亲眼见证这些怪兽的存在,生活于中生代的巨型海生爬行动物远比好莱坞构想出来的任何怪兽都吓人,科学家通过远古化石为我们复原出了一副副生活在中生代水域里的巨型海洋怪兽。

凭借满嘴林立的牙齿,巨头幻龙不愧为杀手中的高手。它身长4米,是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约2亿3000万年以前,它所出没的海域覆盖了今天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一头绰号为“哥斯拉”的安第斯达科龙享用一条鱼龙尸体的同时,还不忘警告周围的翼龙这顿美餐已经有主了。安第斯达科龙和现代鳄鱼是远亲,它没有脚,长着鳍状肢,还有像舵一样的尾巴,以及一个形似食肉恐龙的脑袋。“这条海中鳄鱼让我想起著名的哥斯拉浮出海面的情景。”阿根廷古生物学家苏尔玛.加斯帕里尼说。她和同事赛尔希奥.科卡和拉斐尔.科卡在过去十年间发现了这种怪兽的化石。她还说,哥斯拉不光吃动物的尸体。“它还伏击大型猎物,是最高级的捕食动物。”

幻龙

幻龙有点象鳄鱼,都有扁长型的尾巴和四条短腿,它们还有一张长满了钉子状尖牙的大嘴巴。敏捷的幻龙可以捕捉许多种动物,例如菊石、头足动物、鱼和小爬虫等等。尽管它们天生是水栖动物,但幻龙还是很喜欢到陆地上来晒太阳的,就如同今日的龟和鳄一样。到了繁殖季节,母幻龙也象海龟一样拖着沉重的身体到沙滩上来产卵。

幻龙与长颈龙十分相似,和长颈龙比起来,幻龙的身体小且纤细,还不能完全适应水里的生活。而且幻龙的四肢并非如蛇颈龙一般呈鳍状,而是具有脚趾和蹼,因此可以断定幻龙可能可以长时间停留在陆地上以利于交配、生产等活动。

角鲨

角鲨,长5米,为白垩纪第二大鲨鱼。 角鲨属于鼠鲨目,臂蜡孔科;俗名:臂蜡孔鲨;时代:白垩纪;分布:全世界 与现代的虎鲨一样,角鲨长有三角形扁平的齿及有纤细锯齿的冠。在前列,齿为直立的,但慢慢增加向后倾斜度。简单扁平的根没有供养的凹槽。 这种鲨鱼生活在浅海里。

史前乌贼

史前乌贼,史前神秘的深海动物。科学家曾在澳大利亚附近、德国及西方内陆海道(Western InteriorSe­away)发现过史前乌贼的化石。西部内陆海道亦称白垩纪海路,这片广阔的海洋曾把北美洲一分为二。

蛇颈龙

蛇颈龙(Plesiosaur)是海中爬虫类的一种,海中爬虫类包括了海洋鳄鱼和鱼龙。它们由陆上生物演化而来,再回到海洋中生活。这些中形的爬虫类活在三叠纪到白垩纪晚期。它们必须生活在乾净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鱼类维生。化石证实它们较常出现在海洋环境中,除了鹦鹉螺之外也吃鱼类。古生物学家对于Plesiosaur与其他海洋物种的关系,意见分歧。

泰曼鱼龙

外形和现代海豚极为相似,体型适合游泳,而且速度非常快。它的体长一般在6米以上,头部两侧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现代脊椎动 物中眼睛最大的是蓝鲸,它的眼睛直径才15厘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在夜间或漆黑的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欧洲。6-9米 长,重15吨.

在深海底下,到底会遇到多少“怪物”呢?

世界上有许多奇怪的深海怪兽,它们比陆地更大,如果你从海面一直潜入深海,你永远不会知道你脚下的水里到底有什么。那么,潜入深海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多少妖怪?这是科学家的总结。

此时,当你潜入海底140米深的地方时,可能会有一条巨大的鲨鱼迎面游过来。但不必害怕,因为鲨鱼只是表面上的恐惧,其实它的那50颗牙齿只是用来过滤磷虾的。

在您到达水下300米时,日本蜘蛛蟹会向您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人们看来,这些巨大的甲壳类动物可以活到100岁,而日本人通常将其视为美食。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离鳗鱼更近的褶边鲨,它的针状牙齿可以钩住自己一半大小的鱿鱼,然后用嘴把它吞下去。

进一步潜入更深的水底,你就会看到太平洋的黑龙,它主要是用下颚触须作为诱饵来吸引小鱼,并捕食它们。

潜入更深的150米,你会遇到吸血乌贼。因为吸血乌贼拥有生物发光器官,所以被称为能产生的发光生物。然而,被称为“吸血乌贼”的它并不喝血,它更喜欢吃从海面上自由漂浮下来的碎片。

你们潜入的深度越深,就会有越多的怪兽出现,比如地精鲨鱼就是其中之一。妖鲨因其长期存活而被称为活化石。当他们觅食的时候,他们可以向前发射来抓住猎物。

向下潜得更深一些,你会看到惊心动魄的深海鱼类——“blobfish”。“丑动物保护协会”称他们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他们的皮肤像果冻一般,在900米

下一步,进入午夜区域。午夜区是一个没有自然光线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水母 Tiburoniagranro jo或大红水母。

随后潜入水中,映入眼帘的是长着最大牙齿的尖牙鱼。

Barreleye鱼比尖牙鱼更深,它们能从半透明的头部看到猎物的轮廓,在最暗的光线下也能辨认出来。

在这一点上,幽灵鲨鱼的身体上布满了感觉器,可以探测到周围的运动水平,上面的尖牙鱼需要时刻警惕幽灵鲨鱼。

巨大的等足类动物,超大的甲壳动物,和普通的西瓜虫有密切的关系。

深海2200米深处,生活着最深的居民之一,那条长14米巨型乌贼,是已知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胳膊上有锋利的钩子,可以用来捕食,也是与抹香鲸搏斗的有力武器。

向下潜到更深的地方,你就会进入咸水。咸水中的生命并不常见,海魔王是一种典型的深海琵琶鱼,其发光诱饵能吸引猎物靠近它巨大的下颚。

即使在水下7000米,你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极端的生物,比如我们的朋友,海蜘蛛,它们用长长的鼻子吸进海底的虫子。

急需十条关于海洋的小知识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的产生

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称为洋流。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墨西哥湾流,最狭窄处也宽达50哩,流动时速可达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横过北大西洋,调节北欧的气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类似的暖流,从热带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气温。

盛行风是使海流运动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于同样原理,两极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达赤道时,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随著表面海流流向两极的暖水。

岛屿与大陆的海岸,对海流也有影响,不是使海流转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过一般来说,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个海洋盆地四周环流的。由于地球自转影响,北半球的海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则相反。

海水的盐分

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百分之三点五。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的盐层。

波浪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大陆架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多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货源据为己有。

海岛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经说过:“海洋里的岛屿,像天上的星星,谁也数不清。”这句话形容了世界海岛多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洋中岛屿究竟有多少,很难说出一个准确数目来。有人说20万左右,有人说10万左右。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呢?这要看你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去计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块几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时,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涨上来时,有贝淹没在水下。如果把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滩,都算作是岛屿的话,那么,说世界上有20多万个岛屿,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据世界各国出版的地图书中发表的海岛数目统计,世界上有10万个左右的海岛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世界各国统计计算的标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岛;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块陆地才算岛屿。显然,标准方法不同,所统计的数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亚,它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印尼政府有关部门统计为13000多个,而印尼海军统计为17000个。一个国家不同部门统计的海岛数目就相差约4000个。

全世界岛屿的面积共约97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5。

对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

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深海还所知甚少。

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生态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洋中的绿藻是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且种类比陆地繁多。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 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 以上。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 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 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 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 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 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 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 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 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有趣的鱼类分类

地球上的鱼类大约有2万多种,如何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包含生物分类科学的严谨工作,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分类学上(包括对鱼的分类)采用的等级主要有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如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等。某种生物作为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地分类划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线,而且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异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由一个类群分化为两个差别不大的类群;二是向某一个体特定方向特化,从而引起形态结构上某些方面较大的变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谓“复化进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的进化彼此间是相互交错的,同时还包括特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因此在分类上通常第一个途径用亚种、种、属表示,而部分属、科、目则与第二个途径相符,部分目、纲、门则与第三个途径相符,在对生物分类时。要根据自然的情况。排列合乎实际的自然系统。

对鱼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不考虑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这是依靠人的主观见解来划分的。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知识来分类,这是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类学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1844年缪勒第一次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以下分为6个亚纲,14个目。此后,雷根、古德里奇、琼丹又先后用自己的方法对鱼类进行了分类。1955年贝尔格在《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一书中,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12个纲,119个目,每一个纲、目、科都有特征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罗逊等人依据胚胎发育、稚鱼是否变态、内部形态解剖,将真骨鱼分成3大类,8个总目,30个目和82个亚目。1971年拉斯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1994年纳尔逊又对鱼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他在《世界鱼类》一书中,根据骨骼学、系统发育学、胚胎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及比较生物化学的原理,较为完整地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无红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节: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鳃孔众多,开口于围鳃腔。原肾管分节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别开口,具有内柱,无真正的脑,但具两对脑叶及神经,脊髓神经的上下枝不相连接。生殖腺分节排列,并且还没有化石记录。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可在头索动物亚门序列下命名。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还包括软骨鱼纲(分为2个亚纲,13目,45种,170属,约846种)、肉鳍鱼纲、辐鳍鱼纲(2个亚纲,4个亚组,9个总目,42个目,431科,4075属,23681种)。

当你发现某一物种,在历史上尚没有人记载时,就可定为新种,但在定为新种之前,你要查考《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由此书找出某一类群的文献题目,再找原文核对鉴定。当你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这种模式标本一般有正模标本(holotype)、副模标本(paratype)、综模标本(syntrpe)、选模标本(lectotype)、补模标本(neotype)等。当你提出发现新种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模式标本保存的地点、模式的种类,以便核对。新种定名要在种名之后附上sp.nov或n.sp,意为新种。

定种人是按照优先律,谁先创立就用谁的名字,如鲤鱼为林奈所鉴定,则标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种命名的发现者误将某新种列为另一属,或是某一属后来又分成若干属,甚至把该种移入另一属,这种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将原建种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内。例如梭鱼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深海怪兽

发现深海怪兽

实验室里,鱿鱼专家斯蒂夫·欧希正专心在一尾巨大的鱿鱼前工作。这尾神秘的鱿鱼就是本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封面故事的主人公———“深海怪兽”。这只“深海怪兽”是在位于塔斯马尼亚和南极洲之间的麦夸里岛附近海域捕获的。初步检查发现,这还只是一尾年幼的鱿鱼,它会长得更为巨大。欧希告诉新西兰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这就是传说中的“

鱿鱼王”,一个新物种。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就幻想能够捕捉到巨大的鱿鱼。大约400年以前,相关的记录开始出现。在1856年,一位丹麦科学家把这种巨大鱿鱼命名为鱿鱼王,但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一直怀疑是否存在这样大的鱿鱼。对这种动物的怀疑一直持续了近130年。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获得许多肯定的答案。在过去的10年中,鱼类资源的不断缩小迫使商用捕捞船开到更远的地方,也不断地开向更深的水域。他们终于进入了巨大鱿鱼的活动领地,开始捕捉到这些鱿鱼。至今,已经发现了300尾鱿鱼王。欧希也已经调查了其中的105尾,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其他科学家都多。我们现在知道,鱿鱼王可以长到13米长,雌性鱼大于雄性鱼。它有很大的眼睛,长达30厘米,这保证它可以在几乎黑暗的深海中寻到食物。另外,它有8条长臂和一对巨大的带有齿状吸盘的触须,这对诱捕和争夺食物非常有利。但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对鱿鱼王的认识还刚刚开始,这种深海怪兽就已经濒临灭绝。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