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育儿健康小知识
- 2、妈妈必知的育儿小常识有哪些方面
- 3、每日育儿小知识
育儿健康小知识
育儿健康小知识
宝宝是我们的心头肉,也是每个家庭的中心。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育儿健康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的“鹅口疮”不可怕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有些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一部分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的口腔两侧粘膜上有白色斑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这是“鹅口疮”。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多见于新生儿。早期的鹅口疮一般是不会影响到宝宝吃奶,只要妈妈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就可以很快缓解:
1.遵医嘱涂抹药物。可用2%苏打水清洗宝宝患处,再用制霉菌素,症状消失后严格按照医嘱延长用药。
2.清洗乳房和奶具。在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洁妈妈乳头或消毒奶瓶和奶嘴。
3.口腔清洁。喂奶后喂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避免用纱布擦洗口腔粘膜。
4.喂奶时间控制。宝宝患鹅口疮时,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5.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
缺铁性贫血要重视
根据《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的分析数据表示,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突出,且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血液是运送营养的载体,如果宝宝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将对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提醒爸爸妈妈要重视了!
缺铁的.宝宝会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皮肤,口唇,手掌和手指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低热,呼吸加快,甚至智力发育迟缓,必要时还须吸氧,输血。
妈妈们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宝宝生长变化,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到医院做血色素检查,对症治疗。
一旦发现缺铁就应该先从食物当中补充,建议多吃菠菜,蛋黄,黄豆,红色肉类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C,β胡萝卜素,促进铁吸收。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发展到缺铁性贫血需及时就医。
如何提高宝宝免疫力
1.母乳喂养。宝宝出生后纯母乳喂养6个月,对提高免疫力非常有利。
2.抚触按摩。抚触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3.免疫预防接种。
4.及时补充益生菌。免疫力补充的最佳时期是6个月-3岁。
5.合理营养补充。避免宝宝挑食厌食等现象。
6.从小进行三浴的锻炼:
1)空气浴法:适当温度下适当逐步减少衣物,减衣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妈妈们可以从2-3分钟,延长到5-15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
2)水浴法:正常沐浴后用较凉的水(33℃到35℃)冲洗宝宝身体,要迅速拍干,避免着凉。
3)日光浴法:即我们常说的晒太阳。
如何为宝宝添加辅食
提倡6个月后给宝宝添加辅食,但每个宝宝的情况有差异,在4-6个月之间,只要宝宝出现以下表现,建议妈妈们可以添加辅食了:
1.能够控制头部,在有支撑的情况下坐直。
2.逐渐学会有效吞咽,建议妈妈可以把食物放到下嘴唇,看宝宝会不会把它舔进去。
3.体重明显增长,多数增加到出生时候的两倍左右。
4.食欲增强,宝宝似乎很饿。
5.如果宝宝对大人吃的东西感到好奇。
推荐辅食添加原则:
1.先素后荤,逐步适应。建议妈妈们添加辅食可先试一种(如米糊或烂粥),经1周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
2.由稀到稠,由淡到浓。如刚开始添加米粉时可冲稀一些,当宝宝习惯后就可以逐步变稠。
3.添加辅食要遵守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先单纯后混合,先液体后固体,先谷类/水果/蔬菜,后鱼/蛋/肉的原则。
妈妈必知的育儿小常识有哪些方面
育儿知识大全——喂养知识
说到育儿知识大全,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喂养知识,熟话说民以食为天,宝宝吃的好,才能长得好。
1、母乳喂养。我们知道宝宝六个月以前采用母乳喂养是最好的,母乳不仅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也是宝宝天然抵抗力的来源。
2、奶粉喂养。宝宝从六个月之后开始喝配方奶粉,但部分先天体质较弱的宝宝喝奶粉的时间更早,这要根据宝宝的需要来看。
3、辅食添加。一般来说,宝宝添加辅食是从六个月之后开始,本着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
育儿知识大全——保健知识
1、营养保健。宝宝渐渐长大,需要及时的补充营养,比如充足的钙质才能让宝宝骨骼发育更好,而铁能让宝宝远离贫血。
2、口腔保健。宝宝从四个多月开始长牙,妈妈们需要注意观察,在合适的时候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
3、健康保健。孩子非常幼小,抵抗力还不强,很容易感染疾病,妈妈们需要找到病因并及时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育儿知识大全——生活环境
1、宝宝人小,什么都是跟着父母学,父母要做好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也可以避免孩子学到不好的东西。
2、父母喜欢不顾孩子的意愿,擅自做决定,甚至是强迫孩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且也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3、多鼓励孩子,宝宝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会更加的努力,当然,若是孩子做错了事,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纠正。
育儿知识大全——早期教育
1、早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玩玩具,可以选择益智类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拼装玩具等等。
2、宝宝如果还太小,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些动物画册,这样有利于增加宝宝的见识,同时可以多和他说话,多和孩子玩耍。
3、孩子大一些之后,可以给他讲富含人生道理的故事,他可能还听不懂,但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象,同时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每日育儿小知识
一、生活中实用的 育儿 小常识
1.只要孩子的手脚是温的,一般暂时不会生病。每晚给孩子洗脚或洗澡时,发现孩子的小脚凉了,就可能要生病了,这种情况多数是受凉了,赶紧给孩子煮生姜红糖水:一岁前的孩子,红糖水加一小片生姜煮就可以了,2-4岁的加2片姜,5岁以上加3片姜。喝过后,让孩子赶紧上床睡觉,第二天再喝一次,一般就能及时控制住。
2.如果孩子只是小手凉,脚是热的,说明孩子衣服穿少了,要及时给孩子加衣服。
3.孩子吃东西老是呕吐或想吐,说明孩子也是受凉了,按上面第一条的方法处理。
4.只要孩子不舒服了,首先看舌苔。舌苔发白的就是受凉,在想想这一两天里都给孩子吃什么了,如有寒凉的食物,赶快停掉,再给孩子喝点姜汤水;如果孩子舌苔是 红的,只要给孩子多喝水,或煮萝卜水、梨水给孩子喝,晚上睡觉时再给孩子搓搓脚心,几十下就可以了,孩子的内热很快就会消了。
5.晚上睡觉是关键,只要不受凉,再注意饮食上少吃寒凉的食物,孩子一般是不容易生病的。
6.如果孩子只是鼻塞,就看他的舌苔,如果舌苔发白,就按风寒感冒的食疗方吃;同时可以给孩子搓搓背部,将背部搓热,孩子的鼻子就通了。
7.感冒期间鸡蛋可以吃,鱼虾不可以吃,但鳝鱼可以吃。
8.冬天可以常吃橘子。
9.小儿流口水是脾胃虚寒的的表现,治疗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山药、适量的水一起放入粉碎机里打碎,再将泥状的山药糊倒入锅中,用中火煮,一边煮一边搅和,煮开后就可以了。每天给孩子喂上小半碗,几天后就不会流口水了。
10.姜糖水冲鸡蛋是祛胃肠寒的方法,只需在舌苔发白、胃肠有寒的时候喝;舌苔不白了,就不需要喝了。胃肠不好的人,祛了寒后,可以长年只用开水冲鸡蛋,而不加生姜,能够滋养胃肠的黏膜。
11.自古就有一句话:“久病必虚。”孩子经常发哮喘,那肯定是体内虚寒,偶尔发作的哮喘才有可能是热喘。另外提醒家长朋友们一句:容易患扁桃体炎的孩子一定要少吃白果。药房里的白果是干的,不容易煮烂,最好还是用新鲜的。
二、易被爸妈误解的 育儿 常识
一、母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因此哺乳期越长越好。
母乳喂养确实是对孩子尤其是六个月以内的婴儿的生长发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哺乳期过长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日渐长大,对营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原本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以及其它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已远远不能满足小儿的营养需要。同时母乳的分泌量以及营养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减低。加外,哺乳期过长而不添加其它辅助食物,易导致小儿“唯奶是食、非奶不吃”,结果造成营养不良。一般来说,哺乳期最短不能少于六个月,而以十至十二个月为合适,最长不应超过一岁半。
二、小儿体温高于或低于37 则表示小儿生病了。
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或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体温较成人变化大。通常小儿在清晨的体温会低一些,傍晚的体温会高一些。另外,在哺乳、喂食后,哭闹、玩耍或被拥抱时间过长时,体温都会有所升高,有时甚至高达38.3 ,这些都可以是正常的。测体温时,肛门36至37.7 ,口含35.5至37.2 仍然属于正常的范围。由此可见,不能一概认为体温高于或低于37 就是生病了。当然,如果是体温持续上升,同时伴有其它症状出现,则应就诊。
三、小儿肥胖意味着强壮,因此小儿吃得越多越好。
其实,肥胖和强壮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强壮是指在合理营养情况下小儿长得精神饱满、红润结实,而肥胖则是营养过剩的一种表现。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对小儿的 健康 是一种潜伏的危机。一醒即吃,吃饱即睡,卧床多于活动,动辄进补,小儿稍不愉快则巧克力、宝宝康、赖氨酸、人参蜂王浆等等侍候,导致小儿自身生理节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合理调节,虚而胖之,抵抗力减弱,疾病也就接踵而至。小儿从小就开始发胖,成年后患糖尿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机会比健壮小儿大得多。因此合理的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合理的营养是小儿 健康 成长的保证。
四、小孩活动过多就是患了“多动症”。
现代某些家庭对小孩的重视甚至溺爱,往往使小孩较活泼天真。但是有些父母见到小孩活泼好动说认为患了“小儿多动症”,这是错误的。应该提出的是,“多动症”也叫“注意力不集中症”,这是需要通过小儿科医生或小儿精神科医生检查才能确诊的,而不能简单认为活动过多就是“多动症”。“多动症”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引导教育、药物治疗等,而一般的小孩活动过多,则不需要药物治疗,而重在引导说服。
五、儿童夜间磨牙说明肚子里有寄生虫。
许多人认为小孩夜间磨牙是因为肠道内有寄生虫,因此吃药驱虫,其结果却往往是徙劳无益,有时甚至导致药物反应和营养不良。事实上,夜间磨牙是由于儿童处在乳恒牙更替阶须,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颌畸形、上下牙齿咬合关系不顺所致。有时也由于情绪不稳或精神受刺激所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尝尝与寄生虫病无关。
三、家长 育儿 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长于 育儿 之术
长于 育儿 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 育儿 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 育儿 之术的家长是个“ 育儿 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 育儿 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二种境界——忙于 育儿 之事
忙于 育儿 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 育儿 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 育儿 “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 健康 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 育儿 之事的家长是个“ 育儿 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 育儿 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三种境界——精于 育儿 之道
精于 育儿 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 育儿 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 育儿 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 师领悟了 育儿 的真谛,再游刃于 育儿 的技巧,周到于 育儿 的事物,就成为“ 育儿 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 育儿 的指路明灯。
四、学习英国人的超实用 育儿 经
4个月开始独立睡眠
英国人主张宝宝和父母分开睡。只不过半岁前,宝宝的摇篮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喂奶和照看。半岁后宝宝就可以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了。
英国提倡培养孩子(从4个月开始)正常的睡眠习惯,就是要让孩子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告诉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间了”。例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或者给一个亲吻。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而是认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保证父母的正常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照顾宝宝。
从小让孩子知道对错
宝宝会走了,到处“惹是生非”,但英国的父母并不像中国的父母,赶紧把一切不利于宝宝的东西束之高阁,让他摸不到,够不着。他们认为,只要告诉宝宝,他就会知道什么东西能动,什么东西不能动。
英国主张每个家庭都设一个惩罚调皮孩子的角落,让他自己反思。可以是一个铺毯子的地方,一个小椅子等。一岁之前的宝宝还不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那就用简单的“NO!”和手势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让他养成习惯,只要听见“NO”,第一反应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动的,可以说是条件反射。等宝宝一岁,渐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时如果宝宝做错了事,大人要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这样,就要到“反思的角落”去了。假如下次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放到“反思的角落”,直到他告诉父母“我错了,下次不会了!”父母鼓鼓掌,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